【见证强军之路】第二集:组建中国陆军航空兵

来源:央广网 编辑:闵宁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29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时空》栏目从今天(10号)起,将陆续推出10集系列节目《见证强军之路》。这组系列节目选取百万大裁军、组建陆军航空兵、我军首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解放军进驻香港和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在辽宁舰着舰等10个重大历史事件、开创性军事行动,深入采访了十多位事件亲历者、行动参与者,通过他们的深情回忆和生动讲述,再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人民军队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光辉历程、时代强音,一起感受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和伟大成就。敬请关注!

第二集

10集系列节目

《见证强军之路》

本集关注

1986年10月,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如火如荼推进之际,在大军区合并、铁道兵等相继退出现役的背景下,一个新的兵种却悄然诞生,中国陆军此次插上了“铁翅膀”。

本集见证:

组建中国陆军航空兵

“陆航组建之初,就在机场的拐角借了几间小平房,环境很艰苦,上下铺,机务人员一住住十几个!下一场大雨,积水到膝盖这么深……”说话的是69岁陆军少将马湘生,身材高瘦、目光如炬。

1987年,马湘生转任第38集团军航空处处长(左五),直接参与组建我陆军第一支航空兵大队

很少有人知道,能驾驶42种直升机型、被誉为“陆航第一飞”的马湘生,曾经是一名空军飞行员。谈到当初如何组建陆航部队,他拿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讲述了初创时夜航训练的艰辛。

马湘生:

“现代化的装备,但保障设施非常原始。草地上怎么看地面,我落在哪儿呢?就放马灯,后来改成煤油灯,放好几个!我知道那个地方是我的位置,我离得比较远一点,我停住了!我就在这个地方悬停,离太近了有时候风就把它刮灭了,还得去远一点的地方。”

1993年,参加全军“九三四”演习

1985年4月,在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曾经的空军某飞行团参谋长、优秀飞行员马湘生,根据组织安排,转任第38集团军航空处处长,直接参与组建我陆军第一支航空兵大队。条件艰苦尚可忍受,然而传统的作战理念束缚,让他经常感到喘不过气来。

马湘生:

“很多事情你是一盆热火,结果呢?迎来一盆凉水!很多人,包括个别指挥员都有这个想法,觉得组建这个太麻烦,碰钉子的事情是经常的,甚至于S型的倒退也是经常的,咱们陆航的编制几次调整。”

一段时间里,在一些陆军指战员的视野中,地面作战至关重要,把打坦克摆在第一位,对空中力量的运用认识不足:“我军有的人还认为,空中力量距地面步兵啊距离很远,也不可能到地面来与步兵拼刺刀,无非是扔炸弹,但也不一定呢扔的那么准确。对空中力量的建设发展,尤其是对武装直升机在未来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认识不到位。”

然而,世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上世纪70年代初期,美军武装直升机进行反坦克作战的成功战例,让一些优秀的解放军指战员嗅到了陆军转型的味道。

马湘生:

“当然了,空军这边条件很优越,我也是团里最年轻的飞行干部,我要是走了,将来陆航也可能搞不起来,我面临的就是转业。但是我最后还是横下一条心!为什么?年轻啊!而且我也觉得直升机在集团军的合成作战中是有作为的,自己认准这条路就应该闯一闯!”

1986年10月,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的方案。马湘生光荣地成为首批陆航人,参与筹建这支新的兵种。当时,我国制造军用直升机的工业能力还不强,多为直接引进、仿制和改造。列装什么样的武装直升机?成为组建陆航的当务之急。马湘生受命走出国门去考察装备。

马湘生:

“其中包括到美国考察,最后确定买的是法国“小羚羊”武装直升机。这个飞机在法国是主战装备,当时这个飞机有很多先进性,也非常适合中国飞行员的操作特点。”

马湘生到法国陆航学校学习

38岁的马湘生满怀激情,远赴法国学习武装直升机飞行和技战术。根据计划,马湘生要在半年内掌握语言、理论、飞行技术等内容,达到飞行教员水平。然而,法方教员表示,培养一名成熟飞行员,需要3至5年周期。这么短时间,不可能!

马湘生:

“他们当时很看不起我们,说你们中国人原来学‘海豚’运输直升机,来过五个飞行员,都不行,只有一个人合格!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要争气啊,不光为中国军队争气,要为中国人争气啊!”

为了便于飞行的交流与学习,首先要学法语。

马湘生:

“太难了,太累了,而且要考核,有压力。睁开眼就看,闭上眼就背,走路也背,脑子里一天到晚都是法语,没办法……”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马湘生完成了武装直升机的驾驶技术训练,法国教官原来冷冰冰的眼神逐渐温和起来,不时对中国飞行员竖起大拇指。

马湘生:

“有些地方就靠自己悟性去悟,因为人家给你比划两下子,你也得上去做,最后我们五个人全部合格了,外国教官特别满意。”

为了学到真东西,马湘生和另一位战友又来到法国陆军航空兵受训五个月。

马湘生:

“学习战术掠地飞行,学习侦察、反坦克、空中带队。确实很辛苦,天天飞!但是收获很大,确实为这个武装直升机的建设发展,应该说是打了基础,陆航应该向什么方向走?武装直升机打仗突出什么样的模式?脑子里就逐渐形成了一个思路。”

2000年陆航首次参加珠海国际航展

随着马湘生学成回国,我军首批8架武装直升机也逐步列装部队。

马湘生:

“就八架,当时经费只够买八架,而且这八架当中有四架是设备全的,带多普勒导航系统,有四架没有。经费问题!不够,定了就这么点钱,这么点钱就只能买那么点东西。”

1989年4月,黄河滩武装机首次导弹打靶,首发命中移动靶标中心

实弹打靶是陆航部队能否形成战斗力的重要标志,1989年4月,时任陆航基地新机种改装大队大队长的马湘生随队训练一个多月后,拍板决定:加快训练进程,啃下这块“硬骨头”!而当时,在陆军的训练场上竟然找不到一块适合武装直升机发射导弹的靶场。

马湘生:

“人家打靶可能一千米,我们得四公里,哪有那么大的靶场!就上了这个黄河滩。”

担任射手的马湘生清楚地记得,那天黄河滩上雾气很重,阴天,能见度不高,在距离目标几公里的时候,马湘生冷静地将导弹瞄准、发射!

马湘生:

“砰!很响的声音,飞行员就哆嗦了一下,这一哆嗦,飞机就咣、咣晃了一下,我当时一看,哟,目标没了!”

导弹飞行过程中,射手还需要一直操纵跟踪控制目标。

马湘生:

“那个烟刚一消,我就找那个目标,因为目标是移动的,大概还有5秒左右,赶紧压住,压住以后有三四秒的时间吧,啪就击中了,激动啊!后面一个劲喊好射手、好射手!打上以后大家就摸索了经验,增加了信心。”

1991年2月,一场高层次的装甲部队演习正在筹备,已经担任总参陆航局作训处副处长的马湘生主动请缨,要把年轻的陆航部队“拉出来遛遛”。4月,曾是淮海战役主战场的中原某地,演习打响了。“红军”坦克遭遇“蓝军”猛烈反击,前进受阻,马湘生指挥“红军”多架武装直升机,依靠山谷树林的掩护,秘密接近前沿阵地。

马湘生:

“隐蔽飞行的时候,顺着那个树梢飞,飞机小,噪音小,有迷彩,雷达也看不到,眼睛也看不到。”

武装直升机群在距敌4公里的距离内,突然跃出树林1米多高悬停、发射,几个火球呼啸着飞向“蓝军”坦克群,全部命中目标。

马湘生:

“全军装甲兵部队的指挥员很受震撼!在野外,我又给他们做了一些战术动作,做完以后,他们都没看够,没看够,你怎么就走了?我说完了,结束了!”

这是我军首次使用直升机打击坦克

首次在演习中发射空对地导弹

马湘生:

“当时迟总长,就是迟浩田,专门到机场接见我们,当时就说了一句话,陆航初露锋芒!”

2001年,陆航海上集训

在马湘生和战友的驾驭下,年轻的陆航“战鹰”在一次次演训任务中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8月,“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在俄罗斯联邦车里雅宾斯克举行,中国陆军航空兵第一次大机群走出国门,却遇到了一条“死亡”航线——因部分国产武装直升机的升限与航程的限制,整个机群32架直升机只能从友谊峰峡谷中穿越。已经担任陆航部部长的马湘生本来可以随指挥部的大运输机先飞过去,但考虑任务重大,他决定驾驶长机,带队出征。

马湘生:

“陆航的兵力投送,因为直升机速度慢、飞得低、距离远,有一些不定因素,我们当时飞到了友谊峰附近,我一看,它不是一个雪山,所有的那个地域,都是雪山!”

这条航线要从中、俄、哈、蒙四国接壤的友谊峰钻山沟,低空穿越,历史上中俄双方都未曾飞过,而且天气变幻莫测。

马湘生:

“这个地形很可能会钻到死胡同里,如果遇到云了过不去,整个机群就容易撞山,这个危险性很大的。我们在飞的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是S型,左一下,右一下,还有的时候,我叫水平S型,向后转180度,再向前转180度,再往前飞。”

穿越友谊峰要经过三段航线,每段要飞五个多小时,在每架飞机上,飞行员们还自备了四个小油桶,关键时刻“用来救命”。

马湘生:

“油量还是比较紧张,一旦顶风油量就不够了。到了天黑前半小时,落地了,当时大家很激动啊!年轻飞行员抱在一起,掉眼泪儿啊!来迎接的指挥部的人都跟着掉眼泪了,他们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压力!落地以后,俄罗斯的记者就来采访我们,说中国陆军航空兵是雄鹰。”

2004年,试飞武直-1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国力大幅提升,国产武装直升机的研制和列装随之提速,马湘生和战友们密切关注这一进展,在武直-9批量列装部队形成战斗力时,新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武直-10的研制却遇到了瓶颈。

马湘生:

“因为试飞要压大坡度,再往上加坡度就有一个安全问题了,毕竟是这个飞机谁也没有飞过,万一这个坡度大,过去了,就再也过不来了!所以这个大家压力很大,我说我来飞!”

2004年12月,利用年底检查工作的机会,马湘生来到了试飞工厂,听说陆航部长要亲自试飞新型武装直升机,许多老专家、老工人也特意来到了现场。

马湘生:

“我第一圈30度,比较迅速,第二圈我就没有一度一度往上加,我就比较柔和地压到了40度,飞机也很稳定。第三圈我就比较谨慎地压到了50度,到了第四圈的时候我就非常慎重,慢慢压到了60度。万事开头难,如果这个飞机扣过去那不就是事故吗?所以我飞到60度的时候没有问题了,我就拉起来做了一个倒转,做了两个特技动作。下来以后,所有人都在那儿鼓掌啊!我也很激动!好多老的专家都掉眼泪了。”

2009年国庆阅兵,验收空中梯队

随着武直-10逐步列装部队,陆军航空兵的火力突击与反装甲能力大幅提升。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亲临陆航部队视察调研,就加强陆航这支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军委提出,陆航要发挥对陆军转型的促进作用,加快“主战主用”转型建设。马湘生感到,我军陆航部队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马湘生:

“通过这样一个合成,努力实现陆航兵种的力量构成由空中单一型向空地融合型,主战装备能够从运输保障型向主战攻击型,这样就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

2017年,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朱日和“沙场阅兵”中,多型国产侦察、武装、运输等机型组成的直升机梯队通过检阅台,“陆军新锐”空中突击旅精彩亮相,这一新质作战力量为陆军转型插上了腾飞的“钢翅”。

初冬的北京第五军休所,银杏叶徐徐飘落,接受记者采访间隙,马湘生不时把目光投向蔚蓝的天空:“每当空中传来直升机的轰鸣声,我都会抬头远望,两眼凝视,直到直升机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

马湘生说,由于年龄原因,自己已经退休,但陆航作为新质作战力量,还很年轻,自己将始终关注它的发展变化。

马湘生:

“现在我已经退休多年,但还是心系陆航、魂系蓝天,每当看到直升机飞行的时候,我都感觉到又回想起我当年率领直升机梯队去执行任务,奋勇向前的那种精神。所以我也发自内心地祝愿中国陆军航空兵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下继续腾飞,在未来的战争中听党指挥、能打胜仗、首当其冲、首当其用。”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责任编辑: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