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传统 • 正文

甘肃西和传统刺绣技艺重焕新生:赠品变为致富商品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编辑:朱景波

  包集绣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展台上的刺绣产品。 高展 摄

  “绣花枕头、鞋垫这些传统技艺都是从小家人教我的,这也是我们村姑娘出嫁前必须掌握的一门手艺。家里所用的枕头、鞋垫、桌垫都是自己绣,因为没有销路,除了家用就是赠送他人。”正在绣花的甘肃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53岁村民包茄子近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

  西和县包集村是甘肃著名的民俗文化村,所在的西汉水流域一带,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该村妇女能编善织的传统技艺,妇女们精到的刺绣针织才艺,代代相传。

  西和县包集村是乞巧文化的主要发端地之一。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了该村妇女能编善织的传统技艺,妇女们精到的刺绣针织才艺,代代相传。图为包集村的小绣娘正在做刺绣。 高展 摄

  近年来,随着西和县历届“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以绣花枕头、鞋垫、各类手工编织的工艺品等为主的乞巧文化产品不断走俏,使刺绣产品由妇女“赠品”转为妇女增收的“商品”。

  2015年,当地女致富带头人和另外12个股东组建了包集绣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很多村民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刺绣、草编行业。

  包茄子说:“以前我们绣法单一、产品不细致,后来公司组织我们进行培训,学会了十字刺绣法,这种绣法很有立体感,销路也好。现在绣一个绣花枕头能挣好几十块钱。”

  刺绣不仅是一门传统技艺,如今也成为包集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包集绣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小红介绍说,通过探索“公司+基地+协会+贫困妇女”的经营模式和脱贫带动机制,吸纳了36名贫困妇女以自筹2000元,全国妇联帮扶资金配股3000元的方式每人向绣艺公司入股5000元,年末保底分红1000元,目前36户贫困户已有12户脱贫。

  包集村刺绣手工业入行不分先后,年龄也不分大小。16岁正在上高中的包苗苗说,“虽然平时课程很紧张,但一有时间还是会跟着姑姑学习刺绣。刺绣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等以后上大学学到新知识,还要帮助村里把刺绣产品推向海外。”

  西和县石堡镇党委书记杨勇介绍说,如今的包集村通过将传统乞巧文化与现代妇女事业的发展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了全村妇女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现了乞巧文化的独特内涵。(高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主办单位:中视玖诚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大声互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监督管理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9006183号
    总编室电话:010-56049322 外联业务部QQ:5691487
     Copyright © 2016-2024 中视头条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