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名企 • 正文

发展游艇产业 探索海洋文化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编辑:廖今冬

——访广州市武洋游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荣

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 范杰 广州报道

      

    冒着蒙蒙细雨,记者慕名走访了位于广州市南沙区榄张路的武洋游艇制造公司,就游艇产业发展与海洋文化建设的话题,与德高望重的董事长陈耀荣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不断追求高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很高兴认识您这位企业家,关于企业的定位,尤其是实体企业的定位,您的“武洋”公司是如何科学设定的?据了解,您的游艇制造与众不同的是特别注重国际市场竞争,注重产品个性发展和科技含量,是么?

    陈董:是的,感谢记者热心关注我们企业的发展历程。实话实说,没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游艇产业是不能长久生存的,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当今社会,做实业尤其是游艇制造业,企业经营的定位非常重要,我们公司市场部分析了近几年的国际游艇生产与旅游行情,研究了国家游艇产业协会的权威报告,了解到全球一千多艘24米的超级游艇正在建造之中,意大利、荷兰和英国依然是行业三巨头,美国、澳大利亚、挪威和希腊等国实力强大,当前76米以上的超级游艇市场慢慢萎缩,作为最大市场的德国,这几年的订单也比较少。这些信息,为我们产品开发提供了明确方向,也为企业转型升级与调整提供了可靠依据。

    可喜的是,东欧市场和中东市场,逐步回暖,这是一个机遇。10年来,我们“武洋”公司与国内游艇制造业一样,产学研齐头并进,不断迈向新领域。公司每年出口300艘到欧洲,用户都很满意,尽管疫情带来了短期损失,但复工复产后,我们会加倍努力,预计今明两年的销售量会有新的突破。

      

    记者: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品牌是消费者的身份地位,也是企业的独特文化,消费档次、审美个性的认知,与企业品牌的超值功能相匹配,像游艇这类文化产品,消费者买到的是体验和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打造优质品牌,就是不断树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观点有道理么?

    陈董:非常正确。游艇制造产业只有在品牌、质量和竞争力上用功发力,企业生存与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纵观国际游艇市场,对于中国游艇产业来说,需要思考的问题还很多。游艇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超级游艇和帆船航海运动。但曾几何时,我们曾把游艇一律奉为高大尚,吹嘘黄金水道上的产业,被渲染为奢华腐朽的代名词,而如今,却一边倒的宣传游艇大众化,似乎只有大众化才是真正的游艇生活,忽视了超级游艇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一个健康产业,要有大众化的航海运动,也需要金字塔上的超级游艇生活,才是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的技术交流,我们公司的国际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我们自主研发的环保节能动力系统,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潜在的技术优势。欧洲众多客户看好的,也是我们的环保与节能优点。这一点,国际上的同行企业无法与我们竞争。

    时刻把优秀人才培养放在首位

    记者:人才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科技发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打造科研环境和人才引进方面,您的企业是如何培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

    陈董: 刘备三顾茅庐,曹操呼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都是求贤若渴之举。当下,习总书记谆谆教导要尊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作为企业经营者,应该牢牢树立人才意识,不断完善精准人才的激励制度,发挥优秀人才的最大效用,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肥沃土壤。

    改革开发40余年,如果没有大批人才搞建设,没有一线技术人才的付出,我国的制造业不可能突飞猛进。现阶段。企业优化人才结构对企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的人才流动过于频繁,或者流动面过大,肯定会影响到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别是企业核心技术及核心机密的骨干成员离岗离职,企业需要认真反省考核制度和发展战略。在“武洋”企业内部,对待技术人才和管理骨干,不仅考虑衣食住行,而且关爱他们的家人生活,关爱他们个人的婚姻与家庭。只要有困难,企业工会组织及时伸出援手。所以,我们企业的200余名核心团队很固定,车间高管和技术工人几乎舍不得跳槽,专业人才没有流失,企业生产与经营很畅顺,也很理想。

      

    记者:科技投入是企业再生产的长远投资,企业的“活力”来自于三个方面,开发研究的活力、科技成果转发为生产力的活力以及科技应用与服务的活力,您赞同这个规律么?

    陈董:真是英雄所见!在科技投入上,我们企业十余年如一日,舍得花本钱,每年不折不扣地拿出总产值的10%,作为科研人员开发经费,每年与广东高校和珠三角地区的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每年与第三方高技术孵化公司联手,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我们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及时注入企业研发活动,有效带动了社会资源“创新链”和“资金链”的合法环节,通过借助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不断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积极探索海洋文化推动蓝色经济

    记者:15世纪是世界远洋航行探险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成为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先行者,对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发展,以及对加强中外友好交往等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郑和开阔了中国人民的国际眼界,完善了包括天文航海在内的中国古代先进的航海技术。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就是探索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其思路对我们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现实意义,您怎么看?

    陈董:完全认同。华夏民族是一个奇迹般的国度,我们祖先创造了无数当时世界难以想象的历史记忆,郑和下西洋就是一次伟大创举。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出行时间最长,船只最多,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次航行,遍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先了欧洲近100年。这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真的非常不容易。

    人类对海洋经济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分为独立发展与联通发展时期,公元8世纪以前的历史,限于造船技术与航海术的水平,区域海洋文化独自发展,逐渐形成了环中国海、环印度洋、环北冰洋以及环地中海的区域海洋文化。公元15世纪至20世纪末的大航海时代,欧洲探险家们通过远洋航行,拉开了殖民掠夺和血泪贸易的帷幕……

    21世纪至今,尤其是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倡议,标志着中国乃至全世界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入到了一个崭新时期。与西方大航海时代掠夺黄金、满是血泪的殖民贸易相比,“一带一路”就是一条和平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一条共商共建共享之路,一条具有东方智慧的世界安全之路。

      

    记者:按照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蓝色”产业,挖掘海洋文化的道路还很漫长,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对来说就是一个短板。作为从事多年游艇制造和海洋产业研究的企业家,您打算如何推动这项工作?

    陈董:说“推动”不敢当的,心有余力而不足,但可以积极参与,群策群力,共同发展海洋产业构建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

    人类生命来自海洋,人类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总面积约3.6亿平方公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宝库”。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海洋文化崇尚力量的品格,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个体自觉意识,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开创意识,都比内陆文化更富有开放性、外向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是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华夏大地东南两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这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祖国悠久的海洋文化。我们从事游艇产业多年,对辽阔的海洋情有独钟。我们有一个崇高梦想,也是一个远大理想,就是计划创办一所特色鲜明的海洋学院,深度研究海洋生物技术,深度研究“蓝色”产业,深度治理并修复海洋生态,努力培养跨世纪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为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历史的大国、真正跨越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洋强国,奉献微薄的正能量,点燃微弱的一盏灯……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主办单位:中视玖诚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大声互动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监督管理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京ICP备19006183号
    总编室电话:010-56049322 外联业务部QQ:5691487
     Copyright © 2016-2024 中视头条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